勞聯質疑港府藉「科技人才入境計畫」 擴大輸入外勞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5/13 17:08

最後更新: 2018/05/13 17:08

分享:

分享:

勞聯認為,創新局以推動創科發展為由,推出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」,思疑是否要先行先試,為擴大輸入外勞鋪路,亦擔心計畫會影響本地科技人才就業及向上流的機會。(圖片來源:香港經濟日報資料庫)

創科局上周宣布推出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」,以先導形式推行3年,首年預計輸入最多1,000名科技人才,涉7個範疇包括生物科技、人工智能、數據分析等。港九勞工社團聯會(勞聯)今日召開記者會,認為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」繞過現行機制,美其名為簡化申請及審批程序,實為另闢途徑輸入外勞。勞聯籲入境處做好把關工作,冀計劃不被濫用。

勞聯認為,創新局以推動創科發展為由,推出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」,思疑是否要先行先試,為擴大輸入外勞鋪路,亦擔心計畫會影響本地科技人才就業及向上流的機會。

勞聯援引入境處「一般就業政府」及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」資料,指一般就業政策自2014年9月以來,已批准5,200名資訊科技從業員來港工作,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則自2008年以來,批准2700名資訊科技從業員來港工作。他們認為,數字證明現行機制已可容許外地科技人才來港,不明白創科局為何要另設計劃,亦擔心同類計畫會蔓延至其他行業。

該團體指出,現行計劃已被不少人詬病,2016年審計署報告書曾指出,在20宗抽查的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」個案中,多達7宗並沒有要求公司提供確認已盡力進行招聘,但未能覓得本地人擔任有關職位的相關證明。他們指,現行的入境計劃原意為補充香港欠缺的專才,入境處已規定申請人的職位薪金,應與當時本港專才的市場薪酬大致相同,但報告書指出部分獲批個案的每月薪金,大幅低於本港同一職位的平均月薪。以資訊科技經理為例,報告指在抽查的個案中,有超過25%獲批的職位,每月薪酬低於市場平均水平, 平均月薪約為2.2萬,認為數字給人以較低薪酬聘請專才的感覺,變相打擊本地科技人才的競爭力及就業機會。

勞聯又批評審核程序寬鬆,實質上就是另闢途徑擴大輸入外勞。

創科局提出的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」,外地專才必須獲具認受性的學府頒發的學士、碩士或博士學位,以及來自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及數學等科目。勞聯指出,香港在2016-2017年間,單是科技、工程及理學學科的學士學位及研究院學位課程的畢業生人數接近2萬人,認為香港有足夠人才,建議政府應先投放資源培訓本地科技人才。